阅读历史 |

第四百四十五章:接二连三的消息,嬴政的命令(2 / 5)

加入书签

“我也不知道啊!没听说!”

“王上如此动怒,恐怕定是发生什么大事!”

见到嬴政离开,百官纷纷窃窃私语起来。

李斯、尉缭等人互相对视一眼。

百官之中,白裕与胡老碰面后,二人也都看得出彼此的担忧。

半个时辰后,随着文武百官退朝离去,咸阳王宫内,李斯、尉缭、昌文君、隗状等人,纷纷被宦官留了下来,在宦官的带领下,来到书房。

书房内,众人来到嬴政身旁,抬手行礼。

“王上!”

“王上!!”

李斯、尉缭等人行礼时,已经注意到,一旁的韩谒者,端着一个木盘,木盘上放置着两卷竹简。

嬴政站在巨大的地图前,怔怔的看着地图,望着地图上,写有雁门的位置。

随着嬴政的沉默。

韩谒者端着木盘上前,挨个让隗状、昌文君、李斯、王绾等人,看着两卷竹简,两卷都是雁门杨端和送来的,不同的是,一卷是昨夜送来,一卷是方才送来。

李斯等人看完竹简后,纷纷看向地图上,雁门以北,云中山脉的位置,再看着地图上,善无城的位置。

此时得知经过,李斯等人这才明白,为何王上如此动怒。

从得知匈奴南下,再到白衍已经抵达雁门,随后传来易水以北有匈奴大军的消息,还没等一切结束,让人喘口气,善无城丞抓住内应彭宜,彭宜的口供,让人的心,顿时冰冷无比,跌落低谷。

原来从一开始,都是障眼法,不管是匈奴攻打雁门山、平城,还是在易水以北,都是混淆视听的障眼法。

真正的匈奴大军,是要从云中山脉南下。

而且让人心寒的是,这一次,不仅仅是只有匈奴大军,彭宜的口供中,还提到月氏。

“这绝非匈奴人之谋!”

昌文君看完竹简后,目光担忧,沉重的语气说道,转头看向地图雁门的位置,对于匈奴人的能耐,昌文君还是有所了解的,纵观匈奴南下,不管代地的位置,还是迫使白衍率领边骑分兵,亦或者易水以北匈奴大军的数量,其中一个个谋划,都看得出来是精心准备。

出谋划策的,绝非是匈奴人!

而且

彭宜与郭谊二人,似乎也证实这一点,昔日赵地内,一定有人,势力很庞大的人或者士族,在幕后与匈奴勾结。

“雁门危矣!”

昌文君皱眉说道,想到自己的长子芈旌,此刻还身处雁门,昌文君心中也浮现担忧与不安。

此前楚王病逝,长兄昌平君已经赶去楚国吊唁,兄长离去前,让他回咸阳。

没想到,眼下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

“月氏可有传来消息?”

王绾突然想到什么,看向李斯,此前他记得,曾派遣使臣前往月氏,为何月氏要突然与匈奴放下仇恨,对付秦国。

李斯看着王绾,摇了摇头,看着地图。

“恐怕凶多吉少!”

李斯没有多说什么,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便代表着月氏恐怕早已经撕毁盟约,暗地里与匈奴勾结,此次南下,也绝非临时起意,派遣去的使臣,怕也是已经回不来。

“尉缭!上郡可还能调兵,驰援雁门?”

在交谈声中,一直沉默看着地图的嬴政,转过头,直勾勾的看向尉缭,轻声询问道。

此时的嬴政脸上,不悲不喜,看不出方才大发雷霆的模样。

或许这便是为何连李斯、隗状等人,乃至王翦都在私底下说过,嬴政生来就是秦国君王,天生如此,没有任何人,能比得过嬴政,更适合做上秦国的王位。

“上郡大营,仍由五万之数!然过半都是新伍,真正能调去雁门的,不足半数,微臣担心,一但上郡调兵增援雁门,月氏顷刻间,便会返回上郡以北,再次由高奴南下!”

尉缭听到嬴政的话,对着嬴政拱手说道。

陇西、北地、上郡、黔中、巴蜀,这几个地方驻守的大军,眼下绝对不能调动,前三个郡与北方安危息息相关,而黔中紧靠楚国,巴蜀之地更是不能撤军,撤军便随时会有叛乱。

“王上若是想增兵救援雁门,便只能从河东、河西,颍川这些郡里面,想办法征调!”

尉缭对着嬴政说道。

作为嬴政最为器重的大臣之一,当初为了留下尉缭,嬴政不仅与尉缭通吃,甚至同住一起,可以说为了留下尉缭,嬴政甚至放下身为君王的威仪。

“但”

尉缭说出那几个郡之后,看着嬴政,犹豫一番,还是拱手提醒到。

“微臣顾虑,王上一但调兵雁门,颍川恐会发生更大的叛乱!”

尉缭对着嬴政说道。

王翦统领的大军,多是由河东、河西、太原三地的大军组成,本来留守在河东、河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