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9章 面圣机会(1 / 2)

加入书签

张俊看那个老人家,跟自己记忆中乡下的爷爷差不多,精精瘦瘦的,皮肤有些蜡黄,穿着朴素的布衣和胶鞋,活脱脱一个乡下老农的装扮。

所以他先入为主,以为这是林家请的工人,帮忙采收这些夏薯。

红薯品种繁多,什么紫心红薯、白心红薯、苏薯、烟薯、百薯、徐薯、京薯,等等,有几十个品种。

每个地方的红薯成熟时间存在差异,南北各地,受气候条件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

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前后刨红薯。

林家后院种的是夏薯,就是常说的麦茬薯,一般是在6月中旬扦插,要到9九月底10月初成熟。

张俊听到林馨喊老人家为爷爷,这才骇然。

刚才老人家低头锄地,张俊也没有仔细打量对方,此刻猛的一端详,不由得恍然!

这张脸,似曾相识!

林克明!

张俊曾经在央视新闻联播里,经常看到过他的报道!

只不过老人家在电视里的样子,和此刻的模样,差别实在有些大,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同一个人。

“爷爷!”林馨巧笑嫣然的走了过来,说道,“这位就是张俊,我跟你说过的。”

老人家慈祥的面容,炯炯有神的双眼,盯着张俊看,说道:“小伙子挺不错嘛!还懂得教我种红薯呢!”

林馨抿嘴笑道:“是吗?爷爷,你是不是太久没种过红薯了,所以不会种了呀?让张俊教教你,也是可以的嘛!”

张俊脸色通红,扔下锄头,走到老人家面前,恭敬的弯下腰,说道:“林老,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刚才口出狂言,多有得罪。”

林克明含笑问道:“小张同志,你很懂农业工作啊?”

张俊恭声道:“林老,我是农村人,从小做农活。”

林克明缓缓点头:“不错,看得出来,你的确是个懂农活的人。我13岁参军,干了一辈子的革命工作,直到最近才退休,种红薯这手艺,我丢下太久了,刚刚才拾起来,很多东西都不懂。你刚才说,我这红薯亩产量不行?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提高亩产量吗?”

张俊舔了舔有些干燥的嘴唇,诚惶诚恐的道:“林老,我胡说八道的,您千万别介意。”

林克明摆了摆手,语气温和的道:“别拘谨,你是林丫头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嘛!朋友之间,坐而论道,但说无妨啊!”

张俊抑制住激动的情绪,一个深呼吸,说道:“林老,那我就班门弄斧了。首先就是种植的时间,俗话说,三月种瓜结蛋蛋,四月种瓜扯蔓蔓。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结一大筐。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

林克明若有所思,对林馨道:“丫头,快去拿纸笔,我要记下这些金句。再给小张搬把凳子过来。”

林馨嫣然一笑,领命而去。

林克明指着自己的脑袋,说道:“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我这脑壳,中过一次敌人的子弹,医生说,这颗子弹没能要了我的命,已经是大幸!也是我命不该绝啊!不过,那颗子弹,一直卡在我的脑壳里,不能取!一取出来,我这小命也就没了。”

老人家脸上含笑,说得轻描淡写,把一场凶险至极的战斗,到鬼门关走了一遭的事情,三言两语就给带过。

张俊听罢,却感动得热泪盈眶。

如果没有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没有他们的英勇牺牲,哪有如今的太平盛世和岁月静好?

林馨提着两个马扎,拿着纸笔过来,笑盈盈的道:“我爷爷真是命大!那一战,我爷爷的兵全部打光了,我爷爷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张俊肃然起敬,说道:“阎王爷看到林老是战神,所以害怕,不敢收!”

林馨打开两个军用马扎,递一个给张俊坐。

她也坐下来,摊开纸笔,笑道:“爷爷,我帮你记,好不好?”

林克明点点头:“好!我最爱吃红薯!以前行军时,我兜里揣几个老乡送的红薯,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随时都可以吃!香香甜甜的,解馋又解饿啊!小张,你继续说。”

张俊清了清喉咙,说出自己了解的种红薯的一些知识。

沙窝红薯个头大,黏土红薯个头小。

要有红薯吃,土要挖一尺。

涝洼地种地瓜,十种九茬瞎。

深水养大鱼,高垄结大薯。

“一窝红薯一把灰,红薯结成一大堆。这个灰,指的是草木灰。我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会把草木灰收集起来用于种植红薯,每当秋天红薯收获的季节,挖出来的红薯总是又大又光滑。”

林馨记下来,不解的问道:“草木灰?这有什么用呢?”

张俊道:“草木灰是个宝啊!这是一种天然的钾肥,而红薯是喜钾作物。既能疏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