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章 辽东大丰收(1 / 3)

加入书签

到了九月初,除了第二季土豆和晚种的杂粮,大辽东的秋收基本结束了。

根据张信的汇总,仅各地集中进行军垦、民垦的麦、稻和大豆三项粮食总产量,就达到惊人的一百一十万石,其中军垦达到八十万石,民垦为二十万石,另外,军垦菜籽一项也达到二十万石。

至于那土豆、红薯、玉米等稀奇之物,后期辽西来的移民种的小米、大豆、高粱等杂粮,原始辽东土着种的小麦,以及红崖子、安东、金州等地驻军临时种的水稻,尚未计算在内。

辽东丰收之所以超出辽王的预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凌海的小麦和广宁的水稻都获得了大丰收。

凌海的春耕进行得最早,准备得最为充分,加上宋有才的指导,两万亩小麦亩产将近五百斤,这当于后世的亩产六百斤,而宋有才用朱植给他的后世小麦种子亲自搞的十亩试验田,更是达到骇人的亩产六百斤,相当于后世的亩产七百二十斤。

广宁的夏种也比较及时。这里地近大辽泽,河流纵横,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更加适合水稻种植,李喜旺又指导广宁卫士卒和移民们精耕细作,水稻产量达到亩产六百斤左右。

还有几户山东移民,本来就擅长水稻耕种,亩产竟然达到六百斤,相当于后世的七百二十斤。

在没有后世化肥加持的情况下,这已经是非常骇人的产量了,而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下面,请赵疙瘩、李大个子……等十人上台。”

“请辽王殿下为十大种麦高手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

“下面,请黄二狗、刘罗锅……等十人上台。”

“请靖江王殿下为十大种稻高手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

秋收后,朱植专门让张信在广宁城组织召开了一个种粮劳模表彰大会。

在万人瞩目中,辽王和靖江王亲自对凌海和广宁评选出来的十大种麦高手和十大种稻高手进行颁奖。

到了晚上,辽王还邀请这些劳模们到辽王府共进晚餐。

这让那些世世代代没见过世面的泥腿子们个个风光无限、受宠若惊。

曾几何时,他们能够如此近距离接触到王爷,并和王爷一起把酒言欢?

“赵疙瘩,只要你能保证明年村里有十家以上乡亲和你一样五谷丰登,你那个村子以后就叫赵家屯好了,你就是社长。”

“黄二狗,你那个村子还真是狗住的窝棚,你要是让你村里家家户户跟着种水稻,住上青砖瓦房,你就是社长。”

就在酒席间,辽王继续给这些劳模们封官、打鸡血,变着法子让他们先进带动后进,先富带动后富。

移民们受此刺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年也争取搞个种田劳模当当。

奖励不奖励无所谓,光是能和王爷共进晚餐,就足够自己吹上一辈子的。

朱植也更加坚定决心,来年一定要以长春为中心,搞好水稻军垦。那里才是真正的黑土地,土地更加肥沃。

到时候,大家都有经验了,对种水稻也不抵触了,水稻产量只会更高。

第一年的辽东屯垦,虽然节奏有点快,活有点累。但是辽王也给了移民们丰厚的回报,在帮助完成军垦之后,民垦收获大部分都是移民自己的。

相对于给当时其他将领干活或给地主打长工的人来说,他们已经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了。

换句后世的话说,第一年的努力,就让这些移民已经脱离了温饱,马上要前进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了。

最初跟随辽王到广宁城的老张头,要了十亩水田,四十亩旱地,虽然先帮官军忙完军垦,才最后进行自己的民垦,累了个半死,却收了八十石稻麦和杂粮,留下口粮、种子,再去掉运费,按目前的粮价,少说也要赚上近二十两银子。

但是大部分移民只要了五十亩旱地,因为种水稻是个精细活,实在太累人,那也能赚上十两银子。

大家都在商量,趁今年辽王免税,要么先把房事解决了,要么把耕牛问题解决了。

李成桂听说辽东丰收后,派人送来了十万两银子,除了拿回上次的购马欠条外,另外购买了十万石稻谷。

在丰年,一两银子是能换三石甚至四石大米的,平年能换两石大米。但今年高丽也是灾年,一两银子只能换一石大米甚至只能换一石稻谷。高丽人用七万两银子换十万石稻谷,双方都觉得很划算。

这时朱植又问张信:“张镇长,我们还有七十万石军垦粮食怎么办?”

张信反问道:“那看王爷想怎么办?”

朱植说道:“粮食多了也让人发愁。要不,我们再拿个十万、二十万石的去卖点钱?”

张信答道:“王爷,这点粮食一点也不多。首先要留下十万石作为明年的种子,如果十八屯卫同时屯种,对种子的需求也相当惊人;十八卫军卒及家属人数也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