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 庄头(1 / 2)

加入书签

庄头忙道:“回奶奶,今年雨水多,连着几月都没连着晴过四五日。九月里又下了一场大冰雹,方圆一千多里,连人带牲口粮食,打伤了少说也有上万了,所以今年的账目才不好看,小的不敢欺瞒奶奶。”

尤清之皱眉道:“我也是秋后才回金陵的,并没有你们说的这些。按往年,每个庄子少说也有五千两银子来,如今竟少了一半,也太说不过去了!”

另一庄头道:“回奶奶的话,这京城内离庄子也有一段路,天气不同也是有的。附近有个庄子,比我这处还多出几倍的地,今年也只这些东西,如今正打饥荒呢。”

尤清之听了道:“受灾了时我还尚在京城呢,你们那时不回我,如今给我这么些烂账。打量着我是新嫁来的,脸又嫩又不识数,放过你们不成?

往年的账目我也看了,比你说的灾年更过分的还有呢,收成也没这么少的。如今轮到我掌家,倒赔了许多,我找谁说理去!”

庄头们在外头跪下:“小的们实不敢欺瞒奶奶。”

“那好,”尤清之道:“各位远道而来,府里也不能委屈了你们。银蝶,你去外院给众位庄头找个住处住下。今年就在金陵同我们一起过吧。”

庄头们忙道:“家里父母孩子等还在京城等着自己归家,多谢奶奶好意了。”

尤清之笑道:“这天寒地冻的,未说赶不赶得上,难不成他们就不担心你在路上有个意外不成?就听我的,住下来再说。”

银蝶走出去,示意他们跟着外头小厮下去。

庄头们只能听令,跟着小厮走了。

“银蝶,你找人看着他们,不许他们传消息出去。另又打发人去京城,各个庄子查探一番,若他们说的是实情,也就罢了。若是假的,直接罢了他们,我再做安排。”

“是。”

打发了庄头,尤清之跟鸾秀道:“方才那些庄头,拉过来的东西,都放在哪了?”

鸾秀道:“都放到后头大厨房旁边的院子里了。”

尤清之想了想道:“老爷嘱咐了,今年是咱们家第一回在金陵过年,隆重些办。你把那些东西留下供祖的,还有家中自己要用的,余者一份份地派出等例,放到老爷院外头去。

再告诉族里的子侄们,叫他们去给老爷请个安,再领份年礼。”

“哎,知道了,奶奶。”

尤清之吩咐了下去,转了两圈,道:“总觉着忘了些什么。”

惜春在一旁哀怨道:“嫂嫂忘了我了。”

尤清之笑道:“忘了谁也忘不了你。跟着我无趣了?让香杏给你换件大衣裳,找你侄儿玩去吧。”

等惜春走了,尤清之瞥见桌上的画,笑道:“果然忘了,前头周夫人那事怎么没动静了?”

桔儿笑道:“前儿来回了,说周夫人不愿意,便另去打听人了。鸾秀姐姐和银蝶姐姐见奶奶事忙,便没回您。”

尤清之叹道:“可惜了。也罢,以后有更好的也未可知。”

贾敬院里向来冷清,尤清之让人去族里一说年礼的事儿,登时就热闹了起来。

贾敬干脆命人在院里放了一把椅子,闲看着各房子弟来领取年物。

听了一箩筐的好听话。

见族里子弟因着今年多赚了些银子,个个都精气神都足些,贾敬看着也甚是欣喜。

只是又想起了京中那些子弟。

不知贾政是否管好了族学,先生是否尽心尽力。

等众人都走了,贾敬便说起了此事。

一旁陪着惜春摆弄棋子的贾蓉便道:“祖父也太操心了些。咱们该做的都做了,若他们不成器,也是该的。”

贾敬叹道:“你说的是,只是到底都姓贾,我也是望着他们好的。”

正说着,外头小厮进来通报:“老爷,荣国府来信了,年礼也一并送看过来。”

贾敬立马道:“把信拿过来。”

贾敬飞快看完,叹道:“执迷不悟。”

贾蓉接过信件,看了一回,只见贾母满篇都是夸赞之语,像是整个荣国府如今蒸蒸日上,望贾敬谨记两府的情分,守望相助,才能保贾家荣耀百年。

贾蓉问道:“老太太并没有说什么呀。”

贾敬道:“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保长久的?不如趁着如今,尚且有些底蕴,谋划将来衰败时的世业,已是家族之幸。”

贾蓉笑道:“如今家里兴盛如此,怎会有人想这些呢。”

贾敬道:“前些时日,我总梦见宁荣二府之人站在悬崖边,一个个笑容满面,似乎看不到下面万丈悬崖。老太太年纪大了,只想着维持眼前鲜花着锦的场面,却看不到下面已经后继无人了。”

“你看信中他对宝玉十分夸耀,我倒不知,一个几岁的小童,就因为长得好些,脑子聪慧些,将来就能撑起荣国府?自古以来伤仲永的例子还少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