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章 宴席议事(1 / 2)

加入书签

宴席上,灯火辉煌,华灯初上,金盘玉盏之间摆满了各式珍馐佳肴,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精致的菜肴在烛火的映照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将整个宴会厅都装点得如同仙境一般。

待众人依次落座,帝辛缓缓站起身来,目光在每一位将士的脸上扫过,脸上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他端起手中的酒杯,向众人示意,声音洪亮而真挚:

“诸位将士,孤在此感谢你们为北海平叛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你们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用鲜血和汗水扞卫了我大商的尊严与安宁。”

“孤深知,这北海之行,你们历经了艰难与困苦。但正是有了你们的坚持与付出,才有了我大商今日的胜利与辉煌。孤敬你们一杯!”

闻仲见状,也站起身来,端起酒杯向帝辛回敬:

“大王,臣也代表将士们感谢您的关怀与厚爱,臣与将士们必将继续为大王的江山社稷,为大商的繁荣昌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其他将领和文官们也纷纷站起,高举酒杯,齐声应和:

“愿我大商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大王万寿无疆!”

随后,宴席上,气氛热烈,众人推杯助盏,笑语盈盈。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逐渐从日常的寒暄和祝贺转向了政事议题。

少顷,闻仲缓缓放下手中的酒杯,目光变得锐利而坚定。

他望向帝辛,面容肃然,仿佛带着几分沉重的忧虑,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大王,此次北海平叛虽胜,但有一事尚需大王定夺。袁福通等七十二路诸侯,现已被我军押解入朝歌。”

“这些人,虽然在大师兄的劝说之下缴械投降,但也是迫于无奈,其中必有野心勃勃,心有不甘之辈,所以,不知大王打算如何处置这些人?”

帝辛闻言,眉头微微一皱,他放下酒杯,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

“太师,孤已经从国师口中得知北海叛军投降的条件,既然国师在谈判中做出的承诺,代表了大商的信誉和威严,孤也不能轻易违背!”

闻仲听后,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沉吟片刻,沉声道:

“大王所言极是,那大王想怎么做呐?但袁福通等人毕竟造反叛乱,对大商造成了威胁,若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惩戒,如何展现大商国威,如何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帝辛听到闻仲的话,觉得不无道理,于是,望向一侧的洛书,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与尊重,缓缓说道:

“国师,你对此有何建议?”

洛书本来正在细细品味着手中的美酒,感受着那独特的醇香在舌尖萦绕。

听到帝辛的询问,他抬起头,目光从酒杯中抬起,对上了帝辛探寻的目光。

洛书放下酒杯,微微一笑,清了清嗓子,沉稳地说道:

大王,关于袁福通等人的叛乱,贫道认为他们已无力再掀波澜。然而,当务之急,更应关注的是北海之滨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那片土地贫瘠,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困苦。”

洛书的声音在宴席上回荡,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北海之地百姓们的深深同情。他继续说道:

“贫道建议,大王应即刻下令,从朝歌城中挑选精通农耕的能人异士,携带红薯、土豆等高产农作物种子,前往北海之地。”

他顿了顿,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此时,要做的不仅是提供种子,更要亲自教导那些百姓如何种植,如何管理农田,确保这些高产农作物能在北海之地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帝辛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点了点头,沉声道:

“国师所言极是,百姓的疾苦,孤怎能不知?孤即刻下令,派遣精通农耕的官员前往北海,务必确保百姓们能够吃饱穿暖,过上安稳的生活。”

洛书闻言,脸上露出满意之色,随即,言道:

“大王,跟随袁福通等诸侯叛乱的将士们,大多数也是生活所迫,大王可以从容处置,毕竟,他们也是听令行事。”

帝辛闻言,点了点头,言道:

“国师放心,孤心中有数,孤即刻下令,不予追究其余叛乱将士们的责任,只要他们安于一隅,孤愿宽恕他们!”

随后,洛书继续说道:

“对于七十二路诸侯,大王可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首先,对于真心悔过、愿意归顺朝廷的叛军,不追究其家眷之责,并给予诸侯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大王的宽容和仁爱。”

话音顿了一顿,继续道:

“其次,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心怀不轨之徒,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这样,既可以维护朝廷的威严,又可以震慑其他蠢蠢欲动之徒。”

帝辛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对洛书的建议大为赞赏,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